紅肉危害心血管腸道菌是幫兇

醫界、營養學界向來認為,紅肉中的飽和脂肪容易引起心血管疾病。不過美國最新動物研究發現,紅肉中的飽和脂肪可能不是造成心血管疾病唯一兇手,研究顯示,有些腸道細菌會將紅肉中的「肉鹼」轉化成一些化合物,而這些化合物會加速動脈血管壁硬化,讓動脈血管壁增厚,這可能也是心血管疾病背後原因。 一般來說,肉的色澤越紅潤,肉鹼也就越多。豬肉雖然被當成紅肉,但肉鹼含量不像牛肉、羊肉、鹿肉那麼多,雞肉、魚肉肉鹼含量更少。 這項研究已發表於「細胞新陳代謝」期刊(Cell Metabolism)。研究作者認為,研究成果未來可用來幫助研發新藥,以預防、治療心血管疾病。 此外,現在有些營養補充品含有肉鹼及一些相關成份,從研究結果來看,這些營養補充品的安全性讓人感到憂慮。 研究作者美國克里夫蘭醫學中心米勒家庭心臟與血管研究所研究員史丹利‧哈森表示,身體中每個細胞都需要肉鹼,在脂肪轉化成能量過程,肉鹼扮演重要角色。 過去很多研究證據顯示,紅肉攝取量與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息息相關,不過紅肉中的膽固醇、脂肪量似乎不足以讓疾病風險明顯增加,因此還有脂肪以外因素會造成心血管疾病風險。 研究人員運用老鼠實驗而有上述發現。研究人員解釋,腸道中居住著許多微生物,其中以細菌為主,細菌種類、數量因飲食、基因因素而有不同;吃東西時,這些微生物也跟著吃下這些東西。 當人們吃進較多肉鹼時,腸道細菌生態就會出現變化,產生更多幫助消化肉鹼的細菌,細菌會將肉鹼轉化為一些化合物,而這些化合物很容易危害心臟健康,促使動脈血管壁變硬、變厚。